葛进

  金茂体量巨大,但并非大而无当,这是设计师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理解。

中国最美最高的宝塔——亲历金茂大厦筹建始末

 

WDCM上传图片

  葛进,1943年出生。1983至1992年任上海外贸总公司工程公司副经理,上海富豪外贸大酒店业主筹建处副主任、工程总指挥;1993年后历任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筹建办办公室第一副主任、筹建办代主任,金茂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中国经济面向世界的窗口

 

  现在陆家嘴地区高楼林立,现代化程度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城市。但是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建设超高层建筑的经验,有这个设想是需要魄力的。金茂大厦项目有它的时代背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进一步坚定了全国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外经贸部李岚清部长就有了一个设想,要在上海建一座摩天大楼,成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面向世界的窗口,要造就要造摩天大楼,要建88层。上海方面对这个想法非常欢迎。经过初步的商洽确定由外经贸部负责投资、经营、管理,上海提供一切方便。

  1992年底,这个项目正式立项,外经贸部派了两位代表,一位是纺织品总公司总经理张关林,一位是上海外贸总公司总经理庄玉麟。他们又找了两个人,一个是祝起宏,他刚刚负责建造过一幢高层。另一个就是我,当时担任兰生大酒店的副总经理,之前任上海外贸总公司基建处副处长,可以说,兰生大酒店就是在我手上一手建起来的。我们俩担任金茂大厦筹建办公室正、副主任,从此开始七年的漫长建设之路。

  虽然我俩都对造楼很熟悉,但对建设超高层、世界级的摩天大楼确实没有经验。两位老总让我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专家座谈会。李国豪等10余名专家听到外经贸部要在上海建摩天大楼都挺振奋,积极建言献策。以前我们担心上海市软土地基,上海"滩","滩"上能建摩天楼吗?专家们指出,技术上是可行的,无非就是桩打得深一点。地质专家还说,虽然陆家嘴在江边,黄浦江冲刷这么久,还能形成这么一个凸出来的平地,说明它的地质条件是比较好的。李国豪还说,在上海建摩天楼,要考虑是否能承受12级台风,承受7级地震,大楼的高宽比不能大于7,比如要造420米高,那么底盘直径不能小于60米。这个专家座谈会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信心,这件事儿真的可行。

 

  广受赞誉的古塔式设计

 

  1993年2月,我们准备在全球招标。任务书上明确主要功能是办公、酒店、观光和商业零售。明确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投票将比较好的方案递交给外经贸部的领导定夺。没能中标的方案我们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兰生大酒店召开的招标会吸引了美国SOM公司、日本日建设计等10余家知名设计公司。5月,各个公司的设计方案都反馈来了,马上召开专家评审会,这时出现戏剧性的一幕,15位专家中有三分之二投票给了SOM公司,可以说是绝对性的优势,另有两家公司并列第二。于是我们把这三份方案交给了领导。当时上海市市长吴邦国、外经贸部部长吴仪都非常重视,吴仪要求部领导一个个表态,所幸,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吻合。最后,就确定由SOM公司设计。

  事实上,这个设计方案非常漂亮,后来获得了伊利诺斯世界建筑结构大奖、新中国50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第一名。这个设计的杰出之处在于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当时主设计师和我们讲,他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宝塔",他研究过中国2000多座宝塔,用料、造型各不相同。所以在金茂的设计中他融入了宝塔这个意像,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用最现代玻璃幕墙等建筑材料体现。金茂大厦的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立面构图是13个内分塔节,由下而上、四角内收。从平面正方形对角线上看,构成两个最佳的视角。金茂大厦上小下大,逐节加宽,像一尊摩天宝塔,巍峨神奇。环顾仰望,金茂大厦似塔似碑,形体不断变化,母题不断重复。层层向上收的体形使得它充满中国古塔的神韵,但高科技的材料却使它随着昼夜更替,阴晴变化,远近高低视点的改变而或金或银,或蓝或灰,或隐或现,拥有东方美人般的细腻感。可能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在接近它时从未感觉到压迫。金茂的体量非常巨大,但并非大而无当,这其中体现了设计师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九曲桥飞跨在中庭中,可以看到江南月洞门从后院深处走到前厅中庭,可以看到北方民居花格窗由百姓门面变成金拱顶饰;还可以看到铜雕壁饰龙凤虎,演绎数千年来汉字的进化。金茂大厦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充满个性,相互映衬,珠联璧合。当时建成后轰动一时,被誉为"人工建造的最高最美的宝塔"。

  但设计也并非一蹴而就,光深化设计我们又花了九个月的时间。SOM公司作为主设计公司自己又请了九家顾问公司,分别为他们设计污水处理、垂直交通、玻璃幕墙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记得我第二次去芝加哥SOM公司时,看见他们交出来的裙楼的设计稿,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他们把具象的二龙戏珠造型放在的裙楼顶部。经过若干次的修改,裙楼从围绕主楼一圈,变成和主楼分离,独立成一幢。有人说裙楼像一本翻开的书,有人说像一艘游艇,有人说像一尊雕塑。我觉得在像与不像间给人想象的空间,这才是成功的设计。

 

  协调分包和总包的矛盾

 

  我们金茂和建工集团可以说是互相支持、互相成就了对方。做完我们这个项目,建工的老总对我说,我们建工是有名又有利。完成摩天大楼的建筑挑战对他们的确是一种超越。这是一种双赢,中国的企业在这种历练中成长。

  但在建筑初期,面对分包外国公司对总包建工集团的刁难,我们的原则一要管、二要帮。每周的例会,我们都让建工集团主持。每家公司的账单没有建工集团的签字我们就不付账。负责设计的SOM公司对于每种材质的用料都有明确的用料规范,有家法国公司在建设时,买了一家镇江小公司的电线管,不符合用料规定,但大量的管子已经送到施工现场,建工集团按工程质量规定要求他们退换,法国公司很不配合,一直闹到我们这,我们也很强硬,法国公司最后只好全部退货,按我们的要求重新采购。

  还有一次,在铺设楼面桁架时,一家公司把"重心线"弄成了"中心线",建工集团要求他们整改,他们同意了。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说已经连夜整改好了,并封起来了。监理方也无法判定到底整改得怎么样,于是我在会上当场决定,这批产品全部报废,这其实也是我们业主方在向大家"做规矩",细节上一定要一丝不苟,否则大问题上出了安全问题就无法挽回了。

  这么多家公司同时施工,如何保证质量?除了建工集团的掌控,我们又特别请华东设计院做工程监理,只负责一件事情,就是工程质量,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施工,一定要有人盯着,管好工程质量。前后七年,无数个不眠之夜,金茂终于落成了,支撑我们的信念就是为荣誉而战。我特别要提到我的同事祝起宏先生,他全身心扑在工程建设上,大楼刚刚封顶,他就因病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我经常想起他,我想他见到金茂现在发展得这么好,上海又建起这么多摩天大厦,一定会很欣慰。

(节选自《口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