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一大、二大

  党的一大

  如果政党也有籍贯的话,中国共产党的籍贯便是上海。1921年7月23日,13个来自不同城市、操着不同口音的人聚集到黄浦江畔的一幢石库门内,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年年岁岁纪念七一,但“一大”召开的时间并不在7月1日。这是怎么回事呢?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演讲中,最早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当时在延安的“一大”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只记得会议是在夏天开的,这样,就把七月一日作为党的纪念日了。后来经过考证,“一大”是在7月23日召开的。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这是五四运动后,在进步知识分子中流传的佳话。事实正是如此。1920年2月,陈独秀从北京乘骡车由李大钊护送赴天津,他俩在北京和这次途中,酝酿了建党问题。

  1919年3月,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由此,拉开了他宣誓主张的序幕。毛泽东来上海后,经常去拜访陈独秀,他俩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并酝酿党的创建。1920年8月,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明确提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毛泽东复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一个月后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920年4月,俄共(布)派维经斯基率领的党员小组来到中国。他们在上海同进步知识分子座谈,并在上海筹建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中共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制定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明确提出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等。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他与中共早期组织的李达、李汉俊商谈建党事宜。而后他们又同陈独秀、李大钊进行商量,决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正式成立。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上海成为联系国内外党组织的中心,“一大”会址也就顺理成章地选在了上海。

  1921年7月,一群人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在上海白尔路(今太仓路)上的博文女校下榻。他们是参加中共“一大”的部分代表,“一大”预备会议就在此地举行。

  许多人对召开中共“一大”的这幢石库门并不陌生,但是它的主人是谁呢?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兄长、辛亥革命的骁将李书城。这幢新的石库门落成后,李书城、李汉俊了搬进去,他俩将两幢房屋的内墙打通,楼梯合一,成为一家,人称“李公馆”。

  1921 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开会期间,一个陌生人从后门进入会场,东张西望,并说要找一个人。李汉俊告诉他,没有这个人。这个陌生人听罢就走了。马林见状机警地说,此人可疑,立即散会,分别离开。

  陌生人走了不久,法租界巡捕房派了9个人过来搜查。由于没有查到什么证据,只好怏怏离去。为保证安全,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在嘉兴南湖租了一条称作“单夹弄”的游船,会议转移到南湖继续举行。抗战时期该游船被毁,现在供人参观的是20世纪50年代仿造的。

  一大代表都是意气奋发的知识分子,开会讨论定会十分热烈。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共十五条,第一条,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会议还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分为工人组织、宣传、工人学校、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等六个部分。

  解放后对“一大”会址的认定颇费周折,而对“一大”文件的寻找则颇具戏剧性。1956年,先从当时的苏共中央移交过来的一批档案中发现了俄文本的“一大”文件;197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教授韦廷慕在其论文中,提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一书,该书作者是“一大”代表陈公博,这是他在美国学习期间用英语写的,书中所附的“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与前面提到的俄文本内容完全一致。俄、英两个文本的文件,现在已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献。

  “自来亡国多妖孽,一世兴衰过眼明。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这是在“一大”上当选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囹圄南京时写的一首《七绝》。这首诗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95年,光阴荏苒。参加“一大”的代表,都已作古。他们曾在此相会,却又走上不同道路。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从此,中国共产党为根本改变中国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为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艰苦卓绝,不屈不饶的斗争历程。可谓“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党的二大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口号,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章程,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和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纲领。会议还通过了“民主的联合战线”等9个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个口号,95年来,一直回响在华夏上空。这个口号就在“二大”的宣言中。

  许多上海市民也许不明白,贯通上海市区东西方向的延安路高架,到了成都北路为什么突然拐了个弯,我们就在此解开这个谜团吧。那就是,要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让路。一座城市的交通主干道,因为一处房子而绕道,这房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如今的“二大”会址,准确地说,应该是“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会址”。因为这次会议吸取了“一大”开会时被包打听闯入的教训,所以会议以在党员家中进行的小组讨论为主,开大会则每次换地方。毛泽东曾说过,“二大”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了开会的地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能出席。

  1920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殖民地革命在最初时期不会是共产主义革命”。这次会议精神传到中国之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先驱》在发刊词中作出了回应“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回应,与“实事求是”如此相通;95年了,中国共产党依然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指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当前中国和远东被压迫民族最大的敌人,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为: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为: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还没有哪个政党提出过的,如此鲜明、完整、彻底的政治纲领。正是基于对苦难中国如此透彻的认识,尚处幼年的、只有195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奋力承担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

  这次会议还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章程,通过了“民主的联合战线”等9个决议案。二大通过的党章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呢?保存者是张静泉,他是上海最早的21名工人党员之一。二大会议结束后,中央领导机构将大会通过的章程和其他决议案印成小册子,张静泉得到了一本。他在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前,将党章等文件带到宁波乡下,托父亲代为保管。老父亲编了个“儿子在外亡故”的故事,在家乡为张静泉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老人把儿子转交的一大包文件用油纸裹好埋在墓穴里。不料,张静泉于1932年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老人就将墓穴中的文件取出由其家人带到上海,交给了相关部门。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他还说:“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首先要学好党章。

  党的二大,在组织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宣布了:“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个组织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之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共“六大”甚至安排在莫斯科举行。共产国际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它是在“二大”之后出版的,在这份刊物上,能发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主编蔡和森、编辑毛泽东……《向导》好似在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它无愧于自己的名字。

  今天街道已经变了,楼房也找不到了,但先驱者的音容宛在,他们的心血永远留在了这份刊物上,他们的精神得到了传承。如今的二大会址纪念馆制作的一部电视片,片名叫《明灯》。刊物《向导》与电视片《明灯》的名称,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大”之后,全国各地举行了多次罢工。这些罢工中,喊得最多、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

  1922年10月,开滦五矿(林西、唐家庄、赵各庄、唐山、马家沟)5万多工人举行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