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可以后来居上

  邓小平心里始终牵挂着上海这张"王牌",浦东这枚"棋子"。

  为了更好地打好上海这张"王牌",下好浦东这枚"棋子",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并再次来到上海。这次来上海,他又多次谈到浦东开发问题。2月17日,邓小平在住处西郊宾馆昕取了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关于浦东发展规划的汇报。邓小平仔细地审视浦东新区的规划图,在昕取汇报后指出: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图片说明:1992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指出,浦东开发要后来居上。

  浦东开发尽管晚了,但是,邓小平对浦东开发和上海的发展充满信心,指出"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他的话给上海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后来居上",实际上已经成为浦东开发,上海振兴的基本指导思想。

  开发前的浦东,元论是产业发展、交通设施、经济实力,还是文教设施、城市风貌等方面,与浦西相比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浦东的经济基础薄弱,学校、医院、商店等各种社会设施严重短缺,城市布局相当混乱,工厂企业、居民住宅相互交错,环境"脏、乱、差",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当年浦东人到浦西叫做"上城里去"。流传多年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就是当时对一江之隔的浦东浦西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的生动写照。

  在世界各国的大城市中,一江之隔的两部分经济差距如此之大,也属少见。

  开发之初,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是经济实力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下。1990年,作为浦东新区前身的浦东地区的GDP为60多亿元,仅占全市GDP的8.1%;第三、第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2亿元、45.9亿元、2.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5.3%、9.5%、6.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结构比重为20.1%,与全市的30.8%相比,低10.7个百分点,表明浦东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极为薄弱,主要是一些商业、饮食和服务业,旅游、信息咨询业几乎是空白,金融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上海人民根据邓小平开发开放浦东"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的指示,在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指导下,牢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指导方针,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以创新的思路指导开发开放浦东的实践,成功地实现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城市形态实现了从旧貌到新颜的跨越,经济实力实现了从规模较小到举足轻重的跨越,重点小区实现了从出形象到出功能、出效益的跨越,扩大开放实现了从单一引资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跨越,社会发展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小城镇文明向都市文明的跨越。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外在的变化背后,始终伴随着对开发开放和特大城市的振兴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是在建设一个新"城",同时更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探索一条新"路"。这就是在借鉴深圳等经济特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特大型城市发展振兴之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经过10多年艰苦奋斗、艰辛开拓,这条路已经初步走了出来。

  邓小平1991年初在视察上海时指出,深圳是面对着香港的,珠海是面对着澳门的,厦门是面对着台湾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以邓小平的上述指示为依据,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面向世界"高起点开发浦东的思路。浦东新区创业者在贯彻这一思路时进一步提出:面向世界的浦东开发,不仅是指浦东的地理位置,而且是指浦东的开发规模必须是21世纪世界级开发的规模;浦东开发的规划必须是达到世界高标准的规划;浦东开发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开发智力源于五大洲四大洋;浦东开发开放的运作方式与国际接轨,浦东开发的目标是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进程。实践证明,浦东面向世界的高层次、高强度、宽领域的开发开放已经成为上海重振雄风,再造辉煌的强大动力。浦东开放是高层次的,2001年止,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多家在浦东投资200多个项目,外商投资的制造业90%以上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浦东的开放是高强度的,至2001年,己累计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技资企业7000余家,吸纳外商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浦东的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重点己由一般生产加工领域扩展到了服务贸易领域,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一一一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的一个金融贸易功能小区一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定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在开发浦东过程中贯彻了"面向世界"高起点开放思路,浦东才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几十年才完成的历程。

  遵照邓小平浦东开发"起点可以高一点"的指示,市委、市政府从建设之初就积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把规划面向21世纪的新浦东放在突出位置。要求浦东开发开放坚持规划先行、法制先行,规范开发秩序,优化管理规程。

  "规划先行"是浦东开发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浦东不允许重走浦西城市发展的老路。按照"规划先行"的开发思路,浦东坚持以高标准、系统化的规划指导高起点开发,制定了堪称世界一流的城市形态和小区规划。1994年6月编制成的浦东新区的总体规划,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上海市领导和海内外专家的智慧和心血。规划中的浦东城市形态是"中心敞开"与"多心组团"格局。所谓"中心敞开"就是以与外滩隔江相望的陆家嘴地区为核心,向北、东、南三个方向敞开:向北至金桥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直至长江南岸的港区;向东至张江高科技园区、川沙镇(未来的空港城)直至浦东国际机场;向南至六里现代生活园区、三林城居住区、徐浦大桥。这是一种轴向发展模式,富有宽敞开阔感。特别是与浦西的东西向城市主轴(从虹桥机场沿延安路至外滩)通过越江隧道相连,使上海这个大都市有层次地向东拓展,载负起"三个中心"的城市功能。所谓"多心组团",就是在中央商务区浦东部分(小陆家嘴)之外,浦东还将形成金桥、外高桥、张江、六里、周家渡、)11沙镇等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使浦东居民有多个生活、购物、娱乐、活动的中心区域。这些不同层次的城市中心区,都将科学金理地安排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包括高楼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物,使整个新区疏密有序,错落有致。构筑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是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区城市建设的重头戏。规划中的浦东交通以"两环三轴"为基础,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逐层铺开。快速干道、轻轨等现代化交通动脉和密布新区的不同等级道路相连,形成便捷、畅通的网络,并和空港、海港、铁路、内河航道及黄浦江越江工程(大桥、隧道、地铁等)共同组成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真正成为现代化城区的功能载体,实现面向21世纪的目标。

  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之后,浦东新区各职能部门陆续编制了各专业的详细规划,如环保规划、绿化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各开发小区、街道、集镇也先后编制了本区、本块的各类详细规划。所有这些规划都体现了"三个面向",为新区从近到远的开发建设目标提供了实施的蓝图。其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规划的制订,就是高标准的典型。开发区请了法、德、英、意和我国的5家设计机构,分别构思了各具特色的5个设计方案,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吸收5个规划之长,制订出一个具有上海特点的高标准规划方案。规划有鲜明而强烈的现代城市形象:滨江绿地、中央公园加上纵横大路边的树木花草,构成优美的环境;超高、高层建筑楼群,突出了城市的中心感;地铁、高架路和宽阔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完备齐全,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特别是和浦西外滩建筑能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规划的整体性和高标准。

  根据邓小平关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指示精神,浦东开发坚持法制先行的思路。10多年来,市人大、市政府已在浦东新区先后颁布了几十项有关外商技资的法规和规章;市人大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清算条例》、《外高桥保税区条例》等;浦东新区也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项目审批、征地吸劳、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几十个暂行规定和办法,发布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白皮书,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庭,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基本上使经济运作有章、有序地进行,受到进区中外企业的普遍欢迎。

  "规划先行"的做法,一方面保证了开发的有序性,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很多技资者就是因为看中高水准的规划而下决心在浦东投资的。

  在实施浦东开发中,3个产业先行的实践为浦东的开发开放注人了全新的内容。3个产业先行指的是:金融贸易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

  金融贸易先行是邓小平直接提出来的。他在1991年视察上海期间说,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同志还强调"翻两番离不开对外贸易"。按照金融贸易先行的思路,浦东在金融贸易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大动作:一是实行金融工具创新。如组织国内"银团"联手为重大工程融资;扩大授信方式,引人循环贷款、按揭贷款等先进运行方式;为外商技资增设政治风险险种等。二是金融体制创新。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浦东分行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开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1996年根据中央赋予浦东新一轮功能性政策,浦东的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三是保险业改革迈出新步伐。1996年上半年中保集团上海浦东人寿险、财产险机构的组建,太平洋保险公司与平安保险公司实行财产险和人寿险机构的分设,标志着我国保险业一个划时代的开始。1997年新区保险市场收入34.67亿元(不含储金),比上年同期增长50.7%。四是率先实行金融开放,使一批外资金融机构先后进入上海。1997年中央又正式批准外资银行在浦东进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五是率先对国内开放外贸市场,允许国内外贸公司在浦东新区设立子公司。与此同时,浦东新区在率先对外开放商业零售领域的基础上,又率先对外开放贸易业,进行了组建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的试点。日本的三菱,韩国的大宇、鲜京等公司与中国的中技、兰生、东方集团分别组建了3家中外资外贸公司。

  金融贸易先行使浦东新区在短短几年内迅速集聚了70多家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几千家中外贸易公司、上万家商业企业,金融贸易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92年的10.7%上升到2002年的27.6%。

图片说明:1992年2月,邓小平视察上海南浦大桥。

  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思路,到1993年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时,思想、组织准备已告一段落,大规模的浦东开发拉开了序幕。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浦东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0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在浦东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基础开发。由于采取了基础设施开发的操作新思路,使投资资金纷纷进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煤气厂、外高桥电厂、外高桥码头、杨高路等10大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同时,几个开发区从零开始通过组建合资、股份公司,银企合作募集资金,在各自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征地动迁,筑路建桥,各类为投资者服务的设施迅速建立起来。当时浦东一共有3000个以上的工地在进行施工,到处是机器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开发强度之大、速度之快让世人惊叹。有位外国记者在看到浦东工地塔吊林立时,形象地说:世界上五分之三的塔吊在中国;中国的塔吊一半在上海;上海的塔吊绝大多数在浦东。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央批准浦东进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试点,使国际、国内资金大量进入浦东,到1995年浦东新区吸引外资项目3501个,投资91.46亿美元。以基础开发为主的建设在1995基础开发年基本完成。1996年以后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阶段。经过"九五"期间5年的开发,浦东国际机场、地铁二号线等新一轮10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浦东新区的现代化功能、外向型中心城市形象都初步得到体现。

  遵照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的指示精神,浦东开发开放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先行的思路,大胆引进,积极消化吸收。建立并推动开发了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等"一江三桥"四大产业基地,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法规,为浦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软硬环境。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据有关资料,在引进的总技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中,涉及国家鼓励发展的有几十个高新技术领域,有力地促进新区产业向高度和深度发展。浦东的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已从开发之初的20多家增至1999年的156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从1994年的不到10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60亿元,占浦东新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浦东高科技对GDP的贡献率已达25%。在加强科技引进的同时,全力推进科技产业化工作,10多年来,共推动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个,金桥开发区的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日立空调器有限公司等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成功典型。

  浦东开发开放是一项全新的现代化跨世纪工程,这就决定了作为引导推动开发开放进程的政府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要率先进行体制创新。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试行了"小政府"的行政创新体制,为浦东发展开放型、现代化、国际型、多元化的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体制创新,坚决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去办,政府则集中力量驾驭全局,发挥好对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较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形成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开发思路,使开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二是在改善政府机构服务效能的同时,强化政府机构对市场和企业的调控与引导,努力建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三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渠道、多元化招商引资、筹措开发建设资金。同时,在大规模、快速度的城市化开发建设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平稳过渡。特别是2001年,浦东新区率先在全市进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率达到52%,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提高政府运作的公开性、透明度。

  从1990——2003年,经过14年的开发建设,浦东的经济结构、开放格局和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建成了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框架。

  浦东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1991-2003年,浦东经济年均增长近20%,带动了上海经济连续12年保持12%的平均增长。上海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万分之七,2003年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5.5%,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11%,进出口总量约占全国的24%。

  浦东迅速成为集聚世界经济精华的热土。截至2003年底,上海的3.2万多家外资项目,二分之一在浦东,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200家落户浦东;进入浦东的外资银行占中国大陆总量的四分之一,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和存贷款余额接近总量的一半。目前浦东是中国大陆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外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