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浦东开发潮

  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的考验。邓小平在分析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那场风波中站住了的根本原因时,明确地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巍然屹立。因此,他在1989年6月9日的讲话中郑重地提出"以后我们怎么办?我说,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1989年秋冬,当国际局势发生剧变时,他又多次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

图片说明:1989年7月,邓小平纵论国际、国内形势。

  基于这种对全局的把握,邓小平在1989年5月至9月,相继在几次谈话中透出了一个主题"要体现改革开放,比过去更开放","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

  邓小平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与浦西仅一江之隔的浦东。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曾是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仍是全国特大型工商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曾长期傲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独领风骚几十年。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南部沿海特区迅速崛起,广东、江苏等省的经济发展显示了强劲的势头,上海"老大哥"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了。改革和开放使其他省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城市建设继而在总体经济实力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政策落差,使上海同其他省市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反差。上海各种优势一个一个地相继失去,技术进步迟缓,城市设施严重老化,经济运行效率明显下降,整个城市发展举步维艰,呈现出一种"疲态"和"病态"。一方面是体制方面的停滞不动,另一方面是源源不断地为全国的改革与发展作出各方面的贡献。例如,在当时,上海财政上缴约占中央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占中央实际可动用的财政的三分之一。另外,地方财政大包干在全国各地多在1980年就已经实行了,但上海却迟至1988年才实施。统收统支等政策己经将上海的潜力穷尽。同时,“广货”也在全国市场所向披靡,而曾经引以为傲的上海工业产品纷纷落马。从1979年到1989年,全国的GDP由4038亿元增至16909亿元,增长了3倍多,而同期上海的GDP从286亿元增至696亿元,仅增长了1.4倍,上海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就由7.1%下降至4.1%。上海的城市功能单一,对外服务功能不足,缺乏活力和辐射、带动力,中心城市功能转换困难重重。

  为了重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雄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就对上海发展的多种方案进行了具体研究。1984年12月,市政府和国务院调研组联合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正式提出开发浦东的战略设想,并提出上海的城市工业布局"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岸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的建设"。1986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将经过再次修改后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其中就浦东新区提出的设想是:有计划地积极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规划出一定地段发展金融、贸易、科技、文教、信息和商业服务设施,在陆家嘴附近形成新的金融、贸易中心,成为上海市中心的延续部分。同时,通过精心规划使浦东成为上海对内、对外开放都具有吸引力的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区。

  1988年5月,市政府在虹桥西郊宾馆召开"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锵基、市政府顾问汪道涵等领导与来自国内外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开发浦东大计。会上,江泽民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阐明开发浦东的必要性,强调"上海作为全国最大、位置最重要的一个开放城市,应该更进一步改革开放,开发浦东,加快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建设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第一流新市区,是完全符合党的十三大精神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他还提出要再造"上海经济中心功能和对外枢纽的功能",深化了对开发浦东的认识。1989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向与会者表示要加速开发浦东,使其在建设新上海中起战略作用,欢迎外商前往浦东投资。

  开发上海浦东,邓小平也考虑过。1987年,中央在讨论上海浦东开发的问题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浦东开发要赶快搞。但是,上海历来是中央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建国后30年,上海全市财政总收入近3000亿元,占同期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8%,净上缴中央2000亿元。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理应从大局出发,充当支援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角色。再加上,上海担负着供应全国工业消费品的重任,又是中国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大城市。如果开始就让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锋,那么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央、邓小平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从稳妥的角度考虑,没有选择上海浦东,而是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因为这4个地方与国际联系较多、较便捷,对全国经济大局影响不大,计划经济控制较薄弱,改革开放起步比较容易。所以,中央、邓小平始终关注着上海,关注着浦东,要求上海做好开发浦东的准备工作。

  正是由于上海几届领导班子长达数年的酝酿论证以及中央、邓小平的重视,才有可能使浦东开发在历史需要的时刻迅速启动。

  1989年11月,邓小平从中央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仍然心系上海,心系浦东,对上海的发展寄予厚望。

  1990年1月21日,邓小平来上海过春节,这是邓小平从1988年以来第三次连续来上海过春节。

  就在邓小平到上海的两天后,国家主席杨尚昆也到上海视察。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就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向杨尚昆作了汇报。

  当天晚上,市委开会商量。大家推选原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老领导陈国栋以开发浦东为主题再汇报一次。在西郊宾馆,杨尚昆仔细听取了陈国栋关于上海开发浦东的准备工作及设想。在昕取汇报的过程中,杨尚昆不时插话,询问有关浦东的一些情况。听完汇报,杨尚昆很满意。杨尚昆当场表态"回头我去对小平同志说。"

图片说明:1990年1 月,邓小平在上海。他对上海浦东开发的准备工作表示满意。回京后,他建议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

  杨尚昆把上海市委的这次汇报告诉了邓小平。

  该下决心了。"开发浦东"这个在邓小平心头萦绕多年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时机终于成熟了!“‘开发浦东’还应加上‘开放'两字”,邓小平思考着:把开发开放浦东这面旗帜尽快打出去。

  于是,在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业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之时,邓小平把目光坚定地转向上海: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上海的开放和发展,重振上海昔日的雄风;以上海的腾飞,带动长江流域及全国的建设步伐,再造中国辉煌!

  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不仅洞悉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末所遭遇的困难,而且以其独特的视角看到了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基础、人才资源、文化优势、历史积淀以及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之形象的先天条件。

  邓小平看得更远:长江流域地处全国中心腹地,东西横贯华东、华中、华南三大经济区,南北纵穿10多个省区,内结大西南,外联大西北,交汇黄淮珠海四大水系,陆空交通发达,延伸全国各地,具有总揽沿海与内地、南北与东西,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的特征。

  在中国对外开放这块棋盘上,邓小平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视为举足轻重的一枚棋子。

  浦东,因位于黄浦江东部而得名。它东临长江入海口和东海,北扼吴淤口,西靠黄浦江,南与闵行区及南汇区接壤,面积5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余万。与上海老市区仅一江之隔,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然而,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黄浦江的阻隔使浦东迟迟得不到开发,与对岸"十里洋场"的浦西形成了鲜明反差。浦东,亟需开发。

  2月13日,邓小平等人乘火车回北京。在火车上,邓小平紧紧握住前来送行的朱路基的手说"你们开发、开放浦东我赞成。"坚定的话语中充满着信任和无限的期待。

  "呜——"伴随着一声汽笛,专列缓缓启动,结束了邓小平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上海之行。列车承载着巨大的收获,向北方,向北京驶去。邓小平的这次上海之行将使浦东引起世人的瞩目。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几件事,我还要说一下,其中之一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他建议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对此专门讨论一下,作出正式的决策。

  2月15日,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国家计委副主任兼生产委员会主任叶青受中央委派,带领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前来上海现场办公。其间,两位领导在朱锯基市长和黄菊副市长等陪同下实地考察了上海浦东新区。途中,朱锦基市长和倪天增副市长详细汇报了上海关于浦东开发的规划、设想和前期准备工作。朱铝基说,目前开发浦东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已初步拟定,越江交通建设已有较大进展,水电、煤气、通信等建设前景看好,浦东开发的起步条件己趋于成熟。邹家华、叶青还同朱锵基等详细探讨了浦东开发中有关土地批租、外商技资等一系列问题。邹家华等回京后,很快向中央作了汇报。

  2月17日,邓小平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全体委员们。接见之前,邓小平对中央负责同志说:要关心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

  3月3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在谈到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时指出“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邓小平高瞻远瞩,把抓上海,抓浦东开发开放提高到了"王牌"、"捷径"的高度,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3月28日至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受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委托,率国务院特区办、国家计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经贸部、商业部、中国银行的负责同志来上海,对浦东开发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3月29日,朱锦基主持了上海工作情况汇报会。市委、市府领导和市计委有关领导,以及市府有关委办局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黄菊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了上海工作情况和有关开发浦东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会上,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3位老同志都发了言。

  姚依林在会上讲了话:这次错基同志、国栋、立教、道涵同志到北京开六中全会,就分别跟我谈了上海向何处去。我把这个情况向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作了汇报。江泽民同志提出你是否可到上海去一次?当时,李鹏同志也准备到上海来。我就与李鹏商量,我先给你打个前站吧,李鹏同志对我拱手。……这一次来,我就是来打前站,跟大家交换意见,研究一下浦东开发开放的步骤方法,回去以后要向中央报告。

  从29日下午起,上海方面分成特区、投资、财政、外贸、商业、金融6个专题组,向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详细汇报。

  经过连续5天的紧张工作,浦东开发在规划设想、政策设计、资金筹措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4月4日召开小范围会议。会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首先发言,朱辖基、黄菊和6个专题小组的负责同志也发了言,就开发浦东的有关问题继续交换了意见。

  姚依林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我对上海开发浦东问题讲点看法。这个问题在1987年我来上海的时候,汪道涵同志很积极,专门谈了,裴先白等老同志也都谈了一下,后来碰到一些情况,就放下了。现在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发觉提得很好。我们尽量在可能的范围之内、通过浦东开发开放把上海促上去。这样有好处,对鼓舞上海的士气有好处。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在这5天里,经过深入研究与交换意见,北京来的同志起草了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的《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4月7日,再次召开小范围会议,继续就《汇报提纲》深入交换意见。会上,姚依林再次作了重要讲话。

  他说,同志们讲的,我觉得都很好。我想首先讲一点,这个《汇报提纲》不是作为一个定论,而是我们研究以后提出的初步意见。这件事本来还可以仔细再研究,但是时间来不及了。因为你们不是要求李鹏同志最好在4月18日来宣布嘛,今天已是4月7日了。我就是想争取这个时间。

  姚依林一行风尘仆仆返回北京。

  4月10日,李鹏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昕取姚依林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专题报告,并对开发开放巾的若干问题逐个作了研究。

  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政治局会议,原则同意国务院提交的浦东开发开放方案。

  4月14日至18日,李鹏在上海视察工作。

图片说明:1990年4月18 日,李鹏总理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4月18日,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5周年庆祝大会上,李鹏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李鹏强调:“这是我们为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一个重大部署。”这"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中央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全国各地也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上海人民的支持和努力"。

  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上海5月4日报送的《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指出"开发和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上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要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发和开放浦东,必将对上海和全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开发和开放浦东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一定要切实办好。"

  的确,对于上海来说,浦东开发开放是上海彻底摆脱城市基础设施老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困难局面的契机。首先,通过浦东开发开放,把上海作为单一的工业生产基地转变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多功能中心,即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机会,优化上海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整体经济结构,进而全面提升上海整个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其次,通过浦东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建设,疏解浦西的人口压力,以腾出空间改造浦西的老城区,使20世纪初就崛起于亚洲的上海能重振雄风,再现昔日的辉煌,并继续屹立于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之林。最后,通过浦东的开发开放,来集聚和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并形成一种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提高上海整个城市的素质,以更好地参与竞争。

  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推动下,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决策下,浦东开发开放的帷幕拉开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从此,上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再度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热点。